中医药服务如何更好满足“儿童友好”需求?近日,记者走进多家医疗机构,观察如何加强中医儿科或中医儿童保健门诊建设,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优质中医药保健诊疗服务。
在医教融合中,学习中医药文化
在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儿科候诊区,一面由数十张词卡组成的“翻翻乐”中医成语故事墙,引得小朋友们驻足围观。每张词卡正面写有一则中医成语,背面是它的典故和释义。
刚学习识字的琪琪(化名)认识“君臣”二字。他拨动“翻翻乐”,对“君臣佐使”这则中医术语顿感兴趣,借助词卡上的拼音,尝试自主识读。
济南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赵红洋说,他希望小朋友在医教融合中学习中医药文化,从小培养中医保健意识。
中医药知识传播,正从医院内延伸至医院外。今年,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深受儿童喜爱。四川省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布的一篇健康科普文章,借影片桥段将中医药文化娓娓道来。例如,借哪吒标志性的黑眼圈,解读身体内部状况与外在表现的关系;借太乙真人用“乾坤圈”压制哪吒的魔性,比喻中医“治未病”理论;借哪吒与敖丙,一个似火、一个如水的性格设定,强调中医“阴阳调和”理念。
展开剩余75%既是回应家长呼声,也是临床需要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在2019年引进2名中医博士,开设小儿中医门诊,同时选派护士到中医医院进修,学习中医外治疗法。
“这种改变,既是回应患儿家长的呼声,也是出于临床疗效的需要。”儿科主任徐小静介绍,医院收治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较多,其中许多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出院后仍需进行长达数月或数年的疾病管理,且容易出现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治疗存在一定局限,需要结合一种更有效也更温和、更持久的治疗方式,而中医药适宜技术刚好适配。
小儿中医门诊开诊后,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西医出身的儿科医生。“中医药调理是对患儿免疫功能的正向调节。患儿复诊时,症状减轻,病程缩短,我们抱在怀里的‘手感’都不一样。”徐小静说。
记者采访时,儿科推拿室里3张治疗床正处于“满员”状态,一名小朋友身边有3名护士正在进行不同功效的手法按摩。
儿科李盼盼主治医师介绍,低龄儿童对中药汤剂较为抵触,门诊主要采用中医外治疗法,如小儿推拿、鼻部刮痧、中药膏摩、穴位贴敷、蜜芽罐等。
其中,蜜芽罐是对刮痧拔罐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是硅胶材质,亲肤性好、吸着力强,更适合于儿童体质特征。”李盼盼介绍,蜜芽罐对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具有独特作用。
“蜜芽罐的吸着力分为低、中、高3个层次,护士会根据患儿年龄,选择不同吸着力的蜜芽罐。”儿科门诊护士长武娇娇补充说,在进行中药膏摩时,护士也会适时调整砭石温灸仪的温度和振幅,避免患儿产生不适感。
儿科诊疗区悬挂着的数面锦旗里,有一半的受赠者是小儿中医门诊的医护人员。其中一面就来自圆圆(化名)妈妈。圆圆1岁多时,被诊断为生长发育迟缓。圆圆妈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带圆圆来到小儿中医门诊就诊。此后的几年,圆圆不定期接受中医药调理。如今,圆圆的身高体重已然“追上”同龄儿童。不仅如此,圆圆平时出现的食积、流鼻血等小毛病,中医外治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儿科中医药诊疗项目不断增加,诊疗人次呈数倍增长,我们正在考虑增加出诊频次,更好满足儿童中医药保健诊疗服务需求。”徐小静说。
态度有“亲和力”,疗效有“说服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在中医儿科中是“老资历”,自1956年建院以来,涌现出众多中医儿科名家,创立儿科常用传统制剂10余种。不过,在儿童友好医院建设上,该院也有自己的烦恼。“空间局促,对儿科诊疗区域进行改造着实困难。”儿科主任李敏说,即使科室已在有限的诊疗区域内尽量增加适儿化元素,但与理想中乐园式就医空间相比仍有差距。
“如果在就医环境温馨上暂无操作可能,能否在就医过程温暖上另做文章?”李敏琢磨。这种“温暖”有多个层次。李敏说,首先,态度上要有“亲和力”。医生在观气色、听声息、询症状、把脉象的过程中,要让患儿感到亲切、可信赖。其次,疗效上要有“说服力”。医院注重中西结合、衷中参西,医生要尽量不选择有创检查或治疗,避免患儿忍受不必要的痛苦。在她的诊室里,“你看,不用打针吧”是患儿离开诊室时家长宽慰孩子常说的一句话。
即使是口服药,患儿家长也有担忧。“我们在汤剂中加入少量甜叶菊叶,当作矫味剂使用。”李敏说,口味改良后,许多患儿家长反映孩子不再抗拒汤剂。
近年来,该院中医儿科划分出呼吸、消化、内分泌等多个亚专业,并选派医生到专科医院进修。李敏说:“细分亚专业与中医整体观念并不矛盾,我们要求医生在熟练应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深耕某一分支专业,为患儿提供更精准的治疗;而在诊治专病时,同样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去年5月,李敏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赵霞共同牵头制定的《儿童体质中医分型与判定标准》发布。“明确儿童中医体质分型,对于儿童保健、生长发育、防病治病有深远意义。”李敏表示,计算评估量表得分比较耗时,为此,她与团队研发了一款软件,现场就能生成完整的《儿童体质调护报告》。“今年下半年,我们将开设小儿体质辨识门诊,同时在中医医院推广应用这款软件。”李敏说。
北京中医医院儿科护士台上摆放着3本笔记本。被翻旧的一本,封面写着“征求患者意见建议”。翻开最前面的几页,“挂号”是出现最多的字眼。
该院儿科护士长李春丽介绍,儿科日均诊疗量超过400人次,多年来,门诊一直是全日运转,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而后又增开晚间针灸治疗门诊。此外,针对“过号插队”现象,医院一方面优化预约挂号时段,另一方面实行“叫一锁三”,确保按时报到患儿优先就诊,“过号”患儿在3个号源后顺位就诊。
发布于:北京市富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